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后,会不会很痛,要怎样医治
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后,会不会很痛,要怎样医治
子宫内膜异位症(Endometriosis)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,影响着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育龄女性。它指的是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,出现在子宫以外的部位,如卵巢、输卵管、盆腔腹膜、肠道甚至膀胱等处。这些“异位”的内膜组织同样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和增生,但由于无法顺利排出体外,从而引发炎症、粘连、囊肿形成等一系列问题。那么,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后,到底会不会很痛?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呢?
一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究竟有多痛?
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但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,有些女性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不.适,而另一些人则可能经历剧烈、影响生活质量的疼痛。
常见的疼痛表现包括:
- 严重痛经(继发性痛经): 这是最突出的症状。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-2天开始,持续整个月经期,甚至延续到经后。随着病情发展,痛经可能逐年加重,服用普通止痛药效果不佳。
- 慢性盆腔痛: 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部或盆腔的持续性隐痛或坠胀感。
- 性交疼痛: 尤其在月经前后进行性生活时,可能感到深部性交痛,影响夫妻生活。
- 排便或排尿疼痛: 当病灶累及肠道或膀胱时,可能在月经期出现排便痛、腹泻或排尿痛、血尿等症状。
- 不孕: 约30%-50%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,这也是许多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。
值得注意的是,疼痛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与病灶的大小或范围成正比。有些患者病灶广泛但疼痛不重,而有些患者病灶较小却疼痛剧烈。因此,不能仅凭疼痛程度判断病情轻重。
二、如何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?
由于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,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被误诊或延误诊断。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以下方法:
- 详细病史询问: 医生会了解月经史、疼痛特点、生育史等。
- 妇科检查: 通过触诊可能发现子宫后倾固定、附件区包块或触痛结节。
- 影像学检查: 超声检查(尤其是经阴道超声)是首选,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(子宫内膜异位囊肿)等典型表现。磁共振成像(MRI)有助于评估深部浸润型内异症。
- 腹腔镜检查: 目前仍是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通过微创手术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,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,可明确诊断并评估分期。
三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、改善生育能力、延缓复发。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症状严重程度、病变范围、有无生育要求以及个人意愿等因素综合制定。
药物治疗:
- 止痛药物: 如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,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。
- 激素治疗: 通过抑制排卵、减少月经量或造成“假孕”、“假绝经”状态,使异位内膜萎缩。常用药物包括:
- 口服避孕药(短效避孕药)
- 孕激素类药物(如地诺孕酮、醋酸甲羟孕酮)
- GnRH激动剂/拮抗剂(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)
-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(曼月乐环) 药物治疗通常作为一线方案,尤其适用于无生育要求或症状较轻的患者。
手术治疗:
- 保守性手术: 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。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或破坏异位病灶、分离粘连、恢复盆腔正常解剖结构。术后可提高自然妊娠率。
- 半根治性手术: 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,可切除子宫,保留至少一侧卵巢。
- 根治性手术: 切除子宫及双侧卵巢,适用于年龄较大、无生育要求且症状极重的患者,术后基本可杜绝复发,但需面对绝经相关问题。
辅助生殖技术(ART): 对于合并不孕的患者,若药物或手术治疗后仍未孕,可考虑试管婴儿(IVF)等辅助生殖技术。
综合管理与长期随访: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病,容易复发。因此,治疗不仅是消除病灶,更需要长期管理。患者应定期复查,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(如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、均衡饮食),并关注心理健康。
结语
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实可能带来显著的疼痛和困扰,但并非无法应对。关键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,一旦出现可疑症状,应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。通过规范化的个体化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状,改善生活质量,实现生育愿望。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是战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