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年未育,左侧睾丸萎缩、右侧输精管梗阻,33岁的他真的没希望了?
7年未育,左侧睾丸萎缩、右侧输精管梗阻,33岁的他真的没希望了?
在生殖健康门诊的诊室里,33岁的张先生(化名)神情黯然地坐在医生对面。结婚七年,妻子始终未能怀孕,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后,结果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上:左侧睾丸明显萎缩,右侧输精管梗阻。面对这个诊断,他几乎陷入绝望:“我是不是这辈子都没希望当爸爸了?”
对于许多面临生育困境的男性而言,睾丸萎缩和输精管梗阻是两个沉重的打击。睾丸是精子生成的“工厂”,一旦发生萎缩,意味着生精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丧失;而输精管则是精子从睾丸通往体外的“高速公路”,一旦梗阻,即便有精子产生,也无法正常排出。两者同时存在,似乎将自然生育之路彻底堵死。
睾丸萎缩:生精功能的“衰退”.
睾丸萎缩的原因复杂多样,可能源于先天发育异常、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性睾丸炎、外伤、精索静脉曲张长期未治疗,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等。萎缩的睾丸体积缩小,质地变软,内部曲细精管结构破坏,导致精子生成能力下降甚至消失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判断睾丸大小和血流情况,结合精液常规分析,能初步评估其生育潜力。
输精管梗阻:精子运输的“断路”
输精管梗阻则可能是由于感染(如结核、淋病)、手术损伤(如疝气修补术)、先天性缺失或炎症粘连所致。梗阻导致精液中无精子(梗阻性无精症),但睾丸本身可能仍在正常生产精子。关键在于区分是“无精子生成”还是“有精子但排不出”。
双重打击下的微光:现代医学的突破
面对“左侧萎缩+右侧梗阻”的复杂情况,传统观念或许会判定为“不治之症”。然而,随着辅助生殖技术(ART)的飞速发展,这并非生命的终点,而是开启另一条生命通道的起点。
精准诊断是第一步
医生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检查,包括:- 精液分析:确认是否完全无精子。
- 性激素检测:评估下丘脑-垂体-性腺轴功能。
- 阴囊彩超及精道造影:明确梗阻部位和睾丸内部结构。
- 遗传学检查:排除染色体异常(如克氏综合征)或Y染色体微缺失。
显微取精术(Micro-TESE):在萎缩睾丸中“淘金”
即使一侧睾丸萎缩,也不代表完全没有生精功能。显微取精术利用高倍手术显微镜,在萎缩的睾丸组织中寻找可能存在的“生精灶”,提取极少量存活的精子。研究显示,即使在严重少弱精或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中,显微取精的成功率仍可达40%-60%。输精管复通或直接取精
对于右侧输精管梗阻,若梗阻段较短且位置明确,可尝试显微外科输精管吻合术或输精管附睾吻合术进行复通。若复通困难或失败,则可通过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(PESA)或睾丸穿刺取精术(TESA)直接获取精子。试管婴儿(IVF/ICSI):实现生育的终极方案
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取到精子,只要有一颗健康的精子,即可借助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(ICSI),将精子直接注入妻子的卵子中,形成胚胎后再移植回子宫。这是目前解决男性严重不育最有效的方法。
案例启示:希望从未远离
张先生在专业生殖中心接受了全面评估。医生在其左侧萎缩睾丸中通过显微取精术成功获取到少量精子,并立即进行ICSI。经过一次胚胎移植,妻子成功妊娠,如今已诞下一名健康男娃娃。
这个案例告诉我们:即便面对看似绝境的生育难题,现代医学依然能创造奇迹。关键在于科学认知、及时就医、精准诊疗和积极心态。
写在最后
33岁并不算晚。男性生育力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,但远不如女性显著。面对不孕不育,夫妻双方应共同面对,摒弃羞耻感,尽早寻求专业帮助。科技的进步正不断改写“不可能”的定义。记住,今天的“无望”,或许是明天“新生”的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