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排药物有哪些?常见类型与使用须知全解析
促排药物有哪些?常见类型与使用须知全解析
在现第三方辅助生育殖医学领域,促排卵药物(简称“促排药”)是辅助生育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对于因排卵障碍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、不明原因不孕等问题而难以自然受孕的女性来说,合理使用促排药物可以有效刺激卵巢,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,从而提高怀孕几率。然而,促排药物种类繁多,作用机制各异,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促排药物类型及其特点。
一、口服促排药物
克罗米芬(Clomiphene Citrate,商品名:克罗米芬、枸橼酸氯米芬).
克罗米芬是最经典、应用最广泛的口服促排药之一。它通过竞争性结合下丘脑中的雌激素受体,干扰负反馈机制,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卵泡生成素(FSH)和黄体生成素(LH),从而刺激卵泡发育。通常在月经周期第3-5天开始服用,连续5天。优点是使用方便、价格较低,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反应或宫颈黏液减少等副作用。来曲唑(Letrozole,商品名:弗隆)
原为乳腺癌治疗药物,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促排效果。来曲唑是一种芳香化酶抑制剂,能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,间接刺激垂体释放FSH。相比克罗米芬,来曲唑对子宫内膜和宫颈黏液的影响较小,近年来在多囊卵巢患者的促排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。
二、注射用促性腺激素类药物
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卵巢,效果更强,常用于口服药无效或需要进行试管婴儿(IVF)的患者。
尿源性促性腺激素(hMG)
从绝经期妇女尿液中提取,含有FSH和LH两种成分,能直接促进多个卵泡同步发育。适用于低促性腺激素性无排卵患者。重组人促卵泡素(rFSH)
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,纯度高、生物活性强,如商品名“果纳芬”、“普丽康”等。可精准控制剂量,减少个体差异,是目前主流的注射类促排药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
结构类似LH,常在卵泡成熟后注射,模拟自然排卵前的LH峰,触发排卵。也用于维持黄体功能,支持早期妊娠。
三、GnRH调节剂(用于控制性超促排卵)
在试管婴儿治疗中,为防止提前排卵,常配合使用GnRH调节剂:
- GnRH激动剂(如达必佳、达菲林):初期可能引起“ flare-up ”效应,随后长期使用可抑制垂体,实现降调节。
- GnRH拮抗剂(如思则凯、加尼瑞克):可快速抑制LH峰,副作用较少,用药时间短,适用于灵活方案。
四、其他辅助药物
- 溴隐亭(Bromocriptine):用于高泌乳素血症导致的排卵障碍。
- 二甲双胍(Metformin):改善胰岛素抵抗,常与促排药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。
使用促排药物的注意事项
-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:促排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,盲目用药可能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、多胎妊娠等风险。
- 定期监测:治疗期间需通过B超和激素检测密切监控卵泡发育情况,及时调整用药。
- 避免自行购药:市面上一些“助孕神药”缺乏科学依据,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。
结语
促排药物为无数不孕家庭带来了希望,但其使用是一门精密的医学科学。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,但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。如果您存在生育困扰,建议尽早咨询生殖专科医生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科学备孕,安全迎好“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