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孩”致浙江试管婴儿激增,但费用和成功率不成正比
.
“二孩”致浙江试管婴儿激增,但费用和成功率不成正比
近年来,随着“全面二孩”的深入实施,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生育第二个孩子。在浙江这一经济发达、人口结构多元的省份,这一趋势尤为明显。然而,当高龄备孕成为普遍现象,自然受孕的难度随之增加,试管婴儿(IVF)技术便成为许多家庭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数据显示,浙江省内各大生殖医学中心的试管婴儿就诊量在放开后显著攀升,部分医院甚至出现预约排队超半年的情况。然而,在这股“试管潮”背后,高昂的费用与相对有限的成功率之间,正呈现出日益明显的“不成正比”现象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二孩催生“试管热”
自2016年“全面二孩”实施以来,浙江迎来了生育意愿的释放期。但与年轻夫妇不同,许多计划生育二孩的女性年龄已超过35岁,甚至接近或超过40岁。医学研究表明,女性生育能力在35岁后呈断崖式下降,卵巢储备功能减弱,卵子质量下降,自然怀孕的几率大幅降低。此外,部分一孩家庭因多年避孕、生活压力或既往生育损伤,也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。
在此背景下,辅助生殖技术,尤其是试管婴儿,成为解决生育难题的重要途径。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,2023年全省辅助生殖周期数较2016年增长近三倍,其中35岁以上女性占比超过60%。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的三甲医院生殖中心门诊量持续饱和,不少夫妻需提前数月预约取卵或移植手术。
费用高昂,普通家庭压力巨大
尽管试管婴儿技术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,但其经济门槛却不容忽视。在浙江,一个完整的试管婴儿周期费用通常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,若涉及三代试管(PGT,即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)、冷冻胚胎、多次促排或使用卵子等特殊情况,总费用可能突破10万元。
这笔费用目前尚未完全范围。虽然浙江省已将部分辅助生殖项目试点,如促排卵、取卵术、胚胎移植等基础项目可按比例,但关键的药物费用(如促性腺激素)仍需自费,占总支出的60%以上。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,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意味着数万元的沉没成本,多次尝试则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成功率有限,心理与经济双重压力
更令人心焦的是,试管婴儿并非“更高的成功率”的技术。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2023年辅助生殖技术年度报告》,全国试管婴儿平均临床妊娠率约为40%,而浙江地区的成功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但也仅在45%左右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成功率随女性年龄显著下降:35岁以下女性成功率可达50%以上,而40岁以上则骤降至20%以下,45岁以上甚至不足10%。
这意味着,许多高龄备孕家庭在投入大量金钱与时间后,仍可能面临失败的结果。反复的促排、取卵、移植过程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,更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不少夫妻在经历两三次失败后选择放弃,甚至因此影响家庭关系。
技术进步与支持需双管齐下
面对“费用高、成功率低”的现实困境,专家呼吁从技术与两方面寻求突破。一方面,医疗机构应加强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,提升胚胎培养技术与移植精准度,以提高成功率;另一方面,应加快将更多辅助生殖项目覆盖范围,探索建立专项生育基金,减轻家庭负担。
此外,公众也需理性看待试管婴儿技术,避免将其视为“万能钥匙”。孕前咨询、生育力评估、生活方式调整等前置干预措施,同样重要。
结语
“二孩”释放了生育意愿,也暴露了高龄生育的现实挑战。试管婴儿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,为无数家庭点燃希望,但其高昂成本与有限成功率之间的落差,仍需社会共同面对。唯有通过技术进步、扶持与公众认知的提升,才能让生育之路更加可及、可负担,真正实现“生得起、生得好”的美好愿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