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里,我做试管挨了一千多针,还好我没放弃...
.
三年里,我做试管挨了一千多针,还好我没放弃...
凌晨三点,闹钟划破寂静。我摸黑起身,从冰箱取出那支促排卵药物,熟练地消毒、注射。冰凉的药液注入皮下,熟悉的钝痛蔓延开来——这已是第1027针。窗外城市沉睡,而我的身体和意志,仍在为一个微小的生命火种奔走呼号。
一针一线,编织希望的经纬
三年前,当医生宣布“自然受孕几率极低”时,我和丈夫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。不甘心的我们,将目光投向了试管婴儿技术(IVF)。初识试管,只知其名,不知其“痛”。第一次促排,护士轻声安慰:“打针会有点胀,忍一忍。”我点头,却不知这“忍一忍”,竟成了未来一千多个日夜的常态。
促排阶段是“针海”的开端。每天早晚两针,有时甚至三针叠加——降调、促卵、补佳乐、雪诺同……小小的针头成了最亲密的“伙伴”。腹部、大腿内侧、手臂,皮肤上布满星点般的针眼,像一幅用痛苦绘制的地图。最密集时,一个月要打38针,手指因频繁按压针管而酸痛僵硬。朋友心疼地说:“你这是把自己当试验田了。”我苦笑:“不,我是把身体当作孕育希望的土壤。”
身心煎熬,比针尖更锐利的痛
真正的考验,远不止皮肉之苦。激素波动如过山车,情绪在暴躁与抑郁间反复横跳。一次因丈夫忘记关灯的小事,我崩溃大哭,他默默抱住我,声音哽咽:“要不,我们别试了?”那一刻,我也动摇了。但想到检查单上“卵巢功能衰退”的冰冷字句,想到父母期盼的眼神,放弃二字,重若千钧。
经济压力更是无形的枷锁。三次取卵、两次移植,耗去积蓄近三十万。每次缴费单都像一把刀,割裂着安全感。我开始兼职做SEO项目,在深夜码字换钱,只为续上试管的费用。键盘敲击声与针管推注声,成了我生活的背景音。
转折:在绝望中抓住微光
第二次移植失败后,我病倒了。高烧40度,浑身颤抖,却仍惦记着明天的复查。医生看着报告摇头:“胚胎质量不佳,建议考虑卵子。”绝望如潮水般涌来。回家路上,暴雨倾盆,我站在公交站,雨水混着泪水流下。丈夫突然紧紧握住我的手:“还有最后一次机会,用剩下的那枚冷冻胚胎,赌一把?”
那是我们第一周期剩余的一枚三级胚胎,等级不高,成功率不足15%。但我们已无路可退。第三次移植,我反常地平静。不再 obsessively 查血值,不再每小时测体温。我告诉自己:“尽人事,听天命。”
等待开奖的两周,我整理旧物,翻出第一年做的试管日记。泛黄的纸页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药名、剂量、心情。“今天打针手抖,好疼…但B超看到两个卵泡!”“老公给我买了草莓蛋糕,说‘有希望就值得庆祝’。”那些被疼痛模糊的记忆,此刻清晰浮现。原来,每一针,每一次抽血,每一次奔波,都在无声堆积着靠近光明的阶梯。
终见曙光:一千零二十八针后的回响
第十天,验孕棒出现若有若无的粉线。我屏住呼吸,再测,颜色加深!抽血确认:HCG 328!医生笑着说:“恭喜,是个顽强的小生命。”我泪如雨下,不是因为结果,而是想起那一千多针的坚持——它们没有白费。
如今,女儿六个月了,爱笑,喜欢抓我的头发。每当她的小手抚过我腹部淡淡的针疤,我总会轻吻她的额头。这些疤痕,不再是痛苦的印记,而是勇气的勋章,是生命韧性的证明。
给同行者的信:你的坚持,终将照亮前路
如果你也正在试管的路上跋涉,请记住:
- 接纳脆弱,允许哭泣:痛就哭,累就歇。情绪不是软弱,而是真实的信号。
- 建立支持系统:找懂你的人抱团取暖。我的“试管姐妹群”,至今仍是深夜倾诉的港湾。
- 关注过程,而非执念结果:把每一天的治疗当作对自己的承诺,而非对成功的交易。
- 保留生活支点:工作、爱好、哪怕只是追一部剧。让生活不只有试管。
一千零二十八针,扎穿了绝望,也扎出了新生。这条路荆棘遍布,但请相信,当你在黑暗中独自举着火炬前行时,光,终会回应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