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岁超高龄的她想做试管生二胎,2年取卵十几次:一场与时间的艰难博弈
.
51岁高龄的她想做试管生二胎,2年取卵十几次:一场与时间的艰难博弈
“我想要个女儿,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。”51岁的李女士(化名)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。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家生殖医学中心,过去两年里,她在这里经历了十几次取卵手术。每一次,都伴随着希望与失望的交替,身体的疼痛与心理的煎熬。
在“全面二孩”放开后的几年里,越来越多像李女士这样的高龄女性走进了试管婴儿(IVF)的诊室。她们大多事业有成、家庭稳定,但年轻时因工作、经济或身体原因未能生育二胎。如今,随着年龄增长,她们意识到生育窗口正在关闭,于是不惜一切代价,试图抓住最后一丝机会。
高龄生育:一场与生物学的对抗
医学上,35岁以上的女性被称为“高龄产妇”,而45岁以上则被归为“高龄”。在这个年龄段,女性的卵巢功能急剧衰退,卵子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,自然受孕率极低,流产、胎儿畸形和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则大幅上升。
李女士的情况正是如此。她的AMH(抗缪勒管激素)值仅为0.3ng/ml,远低于正常育龄女性的水平。这意味着她的卵巢储备功能已接近枯竭。为了获得可用的卵子,医生不得不采用“微刺激”或“拮抗剂”方案,多次进行促排卵治疗,以积累足够的卵子用于体外受精。
“每次取卵都像在大海捞针。”李女士坦言,“有时十几个卵泡,能成熟取出来的只有三四颗,能形成胚胎的可能就一两个。”更让她痛苦的是,多次促排带来的激素波动,让她提前进入更年期,潮热、失眠、情绪波动成了常态。
试管之路: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消耗
试管婴儿对高龄女性来说,不仅是医学挑战,更是一场身心的马拉松。每一次周期,从促排、取卵到移植,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,期间需频繁抽血、B超监测,承受药物副作用。
“我打了两个月的促排针,手臂和腹部都是针眼。”李女士回忆道,“最难受的是心理压力。每次移植后,我都整夜睡不着,盯着手机看时间,等着验孕结果。”
更现实的问题是经济负担。一个完整的试管婴儿周期费用在3万到5万元之间,而高龄女性往往需要多个周期才能成功。李女士两年下来,花费已超过30万元,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。
成功率低,但希望仍在
数据显示,45岁以上女性通过自体卵子做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不足5%,而50岁以上更是低于1%。许多医生会建议高龄女性考虑使用捐卵子子,以提高成功率。但对李女士这样的母亲而言,她们渴望的是“亲生”的孩子,情感上的执念让她们难以接受卵子。
“我知道很难,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我就想试试。”她说,“我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想给孩子一个伴,也想再体验一次当母亲的感觉。”
近年来,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,如三代试管(PGT)可以筛选健康胚胎,冷生育力保存子技术也在发展,为高龄生育提供了更多可能。但专家提醒,生育有其自然规律,过度医疗干预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
反思:生育选择与社会支持
李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。在生育观念转变、延迟婚育成为常态的今天,越来越多女性面临高龄生育的困境。这背后,是个人选择、家庭期待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复杂交织。
专家呼吁,社会应加强对生育健康的科普,鼓励女性在适龄阶段规划生育。同时,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与保障,避免过度医疗化。对于高龄求子者,应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咨询与医疗评估,帮助她们理性决策。
51岁的李女士仍在坚持。她的试管之路或许充满不确定性,但那份对生命的渴望,令人动容。在科技与自然的边界上,人类对生育的追求,始终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探索。